天顺娱乐
新华社长沙9月21日电(记者周勉)别人施10斤肥,自己就施15斤;别人打2次药,自己就打4次……2016年开始种粮时,向伟东选择如此粗放的模式。今年37岁的他形容当年的自己“完全是个外行”。
“除了施肥打药,栽插方式和管水也很简单粗暴。”作为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沧港镇小凡洲村的种粮大户,向伟东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忆起当初自己是如何种粮的:不提前育好秧苗而把种子直接撒进田里,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节约大量成本,但长出来的秧苗稳产性和质量都不高,还多烂秧,只能“靠天收”;为了抑制杂草生长,他照搬当地“田间大水没杂草”的传统种植经验,朝地里注“大水”,“结果因为气温低,杂草倒是抑制住了,可水稻也不长了。”
2024年8月6日,向伟东(前)在查看自己的稻田。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这样粗放经营了2年,总共180多亩地,就亏了近20万元。向伟东原本打算放弃,但在和其他新农人、农技人员充分沟通后,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。“我把种田想得太简单了。”向伟东说。
2018年,向伟东开始从粗放经营转向精耕细作,首先做出改变的就是采用集中育秧替代直接播种。为此,向伟东修建了1个占地数十亩的育秧大棚、2个催芽密室和1条播种流水线。自那之后,因为烂秧导致的水稻减产现象再没出现。
其次是改变施肥方式。他开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,利用农业部门提供的土壤肥力数据库和手机里的施肥App,他终于搞清楚了自家耕地里缺少哪些营养元素、富余哪些营养元素,再根据实际情况施肥,不仅大大减少了化肥投入,每亩产量也比过去提高了几十斤。
2024年8月6日,向伟东在清理杀虫灯。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人工打药的方式也被向伟东摒弃。2018年,他开始请专业防治队伍进行无人机作业,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保证药剂的均匀和吸收,也比过去更节约成本。在向伟东办公室的柜子里,还放着他几年前购买的第一台无人植保机的遥控器,“这是我特意留下来的转型纪念。”他说,随着绿色健康观念的兴起,自己又开始将目光投向生物防治。去年,他向湖南省农科院订购了防治二化螟虫害的赤眼蜂,防治效果非常明显。
“至于用水,我现在也算是一把好手。”向伟东得意地告诉记者,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,他已经掌握了科学用水的时间节点和方式。2022年,向伟东聘请了7个本地农民当“田间管家”,何时灌水、何时放水,都听向伟东指挥。
再过一段时间,晚稻将迎来收割。向伟东预计,今年亩产在1200斤左右,又将是一个丰收年。“我现在自己种植的面积有1000多亩,为老乡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面积有2万亩。”向伟东说,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的转变,不仅让自己获得了田间的丰收,也实现了事业上的丰收。